无标题文档
         
 
   

“碌碌有为——日常生活史中的创意书写”阅读激发工坊

创建时间:  2023/05/15  赵天琥   浏览次数:   返回

2023年4月28日8:30到11:30,“碌碌有为——日常生活史中的创意书写”阅读激发工坊在文学院308学术研讨室顺利举行,工坊由汪雨萌老师指导,由程倚飞同学主持。

发言人陈勇彬以“当代写作对象和主体双重下沉的意义探讨——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切入”为主题,围绕王德峰的《艺术哲学》《陈年喜的诗》《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梳理了促使史学研究朝日常生活史研究转向的危机和日常生活史研究的特点,并指出当代文学艺术中出现的写作对象日常化和写作主体平民化的双重下沉现象,是文学应对宏大叙事解体危机的一种重要方式。他指出,写作对象和写作主体的双重下沉,有利于打破宏大叙事的压制,并以一种集腋成裘的琐屑叙事来应对宏大叙事解体后社会的普遍精神危机。而创意写作学科的兴起,有利于推进文学的民主化,让更多的人能拿起笔书写自我的生活,参与这个时代历史书写和价值建构。点评人马侠以福柯的“再现”考古论为核心展开思考,补充了发言人对于日常生活史学方面的阐述和梳理,指出传统艺术与现实的再现关系在现代艺术中被放逐和颠覆的事实,并指出将个体从时代中打捞出来的迫切需要。

发言人琚若冰以“浮萍之情:作为情感民族志的平民书写”为主题,围绕《四个春天》和《秋园》展开讨论。她指出,近几年来社会学、人类学界具有强烈的与文学交互的冲动,相比小说,非虚构作品更加适宜社会学、人类学的跨学科合作。但是这种跨学科合作往往过于追求叙事的客观真实,而忽视了关键的情感。她以“情感”作为平民书写的核心力量,指出部分平民的自我书写是一种向内反观自我、向外呼唤共鸣的“情感唤起式自传民族志”,个体的情感经验与潜藏在民族深处的集体情感相呼应,既是个人的生命史诗,也是民族的共同魂灵。点评人郑沁辰肯定了发言人用“情感唤起式自传民族志”的概念阐释对于平民自我书写的意义和作用,她围绕卡洛琳·艾理斯所提到的作为“情感唤起式自传民族志”的三重意义展开民族志作为一种自我书写方式的价值。

发言人陈颖以“生活在此处”为题,围绕《平如美棠》这本书展开讨论,她认为,与传统的文学叙事不同,《平如美棠》一书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对宏大叙事的书写。在这本书中,阅读不是一种摧毁,而是一种展示——不是一种流于表面而对读者产生一种虚幻的、欺骗性的展示,而是将日常生活的单纯维持下去,进行一种爱的挖掘和诗意的书写,正印证了荷尔德林的那句:“人生在世,成绩斐然,却还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点评人李雅琪以“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为对比,指出了《平如美棠》给予我们,尤其是我们在叙述20世纪历史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它将时代的“符号”“象征”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剥离。

发言人邓冰冰以“劳动者书写劳动者的星辰”为题,以范雨素、郭福来等所著《劳动者的星辰》为主要讨论对象,她表示,新工人文艺是我国新世纪以来极富代表性的文艺群,是底层书写与中国新世纪日常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深入分析了皮村文学小组日常书写的特征,基于此探询了文学是否能够书写列斐伏尔所说的日常生活在结构上依然顽固地保留着生命无形的循环的脉动,最后表明:“当我们放弃最日常的书写,那么我们也许就放弃了生活。”点评人李昔潞指出“新工人”这一话语蕴含着指向未来的文化诉求和角色期待,并塑造着信仰它的人们的当下行动,她指出“新工人”是一个被赋予的概念,它所承载的意义远超于事实本身。另外指出知识分子与底层之间的“同盟”关系和知识分子与权利主体的“共谋”关系,带给听者关于“底层”和“新工人”的再思考。

发言人施岳宏以“用诗意关照生活中的错位”为题,围绕王计兵诗集《赶时间的人》展开讨论,他从“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歌主题趋向入手,指出对送外卖、当农民工等打工经历的书写;对父母、妻孩与自己情感联结的书写照应着日常生活内最接地气的两个关键词:工作、家人。而这些人对日常生活的诗语书写内,诗意生成于一种“错位”:为了绷稳生活的长弦,外卖员将自己的时间切成碎片献祭而出;为了梳整家庭的枝絮,父母将自己的欲望同子女牢牢捆紧。他指出,王计兵抓住了这种被绝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荒诞感,建构了自己的诗意。点评人李枭银补充了一些打工人的诗作案例,她深入阐释和比较了“在生存中写作”和“在写作中生存”的概念,进一步思考了人性化自我和社会化自我的矛盾,进而从疗愈写作角度探讨了日常生活书写的价值。

发言人王宝留以“在中国大地上书写梁庄:以一种农民的经历去认识梁庄”为主题,围绕梁庄三部曲,把它作为在非虚构书写中具有印证性的一个农村小样,思考了在流动的社会中个人身份的确定和选择的各个面相,尤其在填写相关表格中:工人、农民、学生等等身份的直接显现。他从个体经验出发,探讨了“梁庄的形象”“梁庄的根”“梁庄将走向何方”三个议题,以一种农民的身份回忆、对比、反思了梁庄的书写和自己家乡的联系。点评人程倚飞从身份的选择和轨迹、作家的写作障碍问题和个人化经历的书写价值等角度探讨了非虚构写作中的可借鉴之处,主要从叙事视角、调查方法、叙事立场等方向的思考生发。

会议临近结尾,主持人汪雨萌老师做了整体总结。她从梁鸿的案例出发探讨了微观史书写和日常生活史书写的意义。细致分析了微观在文学和史学两种维度下的不同书写目的,探讨了微观史或日常生活史书写是否需要完全取消社会的整体性,最终表明:不管个人书写如何发达,在某些内涵性背景上仍然会出现一些公共性写作的样貌,对从生活中发掘和产生的微观史或日常生活史的讨论不能离开宏观历史话语的背景指认。她指出梁庄三部曲中社会学、史学、文学的合流现象,认为历史在叙事的维度上和小说是同构的,历史书写、微观史的介入对非虚构文学而言是提供了某种虚构和想象的合法性。最后,汪老师探讨了创意写作在这方面的启发并指出大家对写作行为的另一端,也即“接受”这一维度还缺乏思考与讨论,并鼓励大家进行更多维的思考和更创新的写作突破。

本次读书会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接近尾声,大家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对谈!

上一条:“加速内爆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对写作者的延伸、遮蔽和取代”阅读激发工坊

下一条:我校创意写作学科接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来访调研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