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转化”论坛回顾

创建时间:  2023/11/01  赵天琥   浏览次数:   返回

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当代书写呈现出鲜明而复杂的崭新经验与恢弘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14日的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专门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面对瞬息万变的历史新潮,如何不断更新自身及其表达,探索出符合中国当代精神行稳致远的文学发展图景这一问题,已成为中国当代创作者与批评家们不得不思的重要议题。10月28日至29日,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上海市教委“影视文学创意与资源开发”重点创新团队承办的“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转化”学术论坛于宝山校区行政楼50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汇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聚焦如何汲取中国文学传统内的有效基因,探索出符合中国当代精神的文学发展路径之议题展开研讨、会谈。与会的校内外专家、文艺工作者、师生共五十余人。

活动伊始,由上海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张永禄主持开幕仪式,上海大学文科处处长、教授曾军与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刘旭光分别致欢迎辞。

曾军指出,在我国构建新时代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重点话题,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在融汇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动中国创意写作发展的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非常具有引领中文学科持续脱胎换骨、走向时代前沿的能力。刘旭光指出,建设创意写作团队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内高校的发展共识,上海大学有志于将创意写作这项优势转化为胜势,以此带领中文学科走上新文科建设之路,也走向与社会、国家更加紧密结合的进步之路。本次论坛有望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科与创意写作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刘旭光和曾军教授开幕式致辞

专家论坛

随后,会议进入专家论坛环节。上半场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主持,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俊、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葛红兵发言。

专家论坛上半场

王尧首先指出,创意写作本身就是文化传统于当代进行转化的一种体现,传统不只是“过去”,而是一个不断生长、沉淀的概念,从思想史、文化史等宏大角度来看,接续新文化的传统,面向世界文化开展对话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其次,在具体的行动层面,文化传统的转型需要形成一种思想文化再生长的复杂机制,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已证实:概念无法取代具体的文本构成,研究者还是要针对具体的文献、史料与文学文本并结合新技术、新形式实现文学、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吴俊根据对论坛主题与创意写作研究的持续关注展开论说,他指出,现当代文学正步入史料学的转向,其中,传统文学的当代转化正是其中一大命题。文学研究、评论应积极地以古为师,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路径中进行新的开拓与发展。同时,必须关注新兴媒介、技术对文学文类的促进作用,在整个文学传统的流变中考察技术的变化、发展,例如创意写作学所关注的创意生成、文化产业、公共空间等内容,以此完善我们新文科的建设策略。贺仲明首先谈及古代文论的当代转化的问题,他指出,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应当是一体发展的,我们要以整体性的视野观照古今文论,才能更好地统摄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的密切联系。其次,从创作的转化问题来看,许多较抽象、富有哲学意涵的理论资源在当下显现出更蓬勃的生命力,当代作家、研究者有义务从中汲取审美内涵、哲学底蕴作为重要的精神资源。葛红兵对王尧、吴俊、贺仲明几位教授的论说表示深切认同,他表示,创意写作在诞生之初是一种反对传承,重视培养具有新兴创造力人才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反叛意识。而在中国对创意写作进行本土化、创造性转化的努力下,创意写作被赋予了人民性。同时,传统文化中对“立德”的高级道德奖赏意识也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对“创意”的观照与重视,古代文学、文化完全可以成为创意写作的现代资源,本次会议的论题正是创意写作学科为自身巩固合法性、夯实理论基础的一大重要契机。

专家论坛下半场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参与发言。

专家论坛下半场

王宏图首先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各国文明文化进行碰撞、交流、交融的漫长过程中可以见得,文化传统的复兴不仅是符号性问题,除了汲取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标识,更要打造精神层面的融合与推广。人文学科必须保持开放的眼光考量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脉络,考察文化内在的灵魂与精神,而不只是外在的地方性文化形式。栾梅健指出,对待“传统”这一概念,我们必须严谨、辩证地进行分析,在考察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轻视、贬低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内涵,更不能片面地矮化许多古典文学文类的艺术价值。对于五四新文化时期鲁迅等学者针对文学传统的批判,我们也必须批判地继承其思想内容,以客观的眼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谭旭东指出,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化形态是非常复杂的。即便当下文学形态借助媒介与技术变革而快速变化,其框架内始终贯穿的还是传统与当下的文化角力。创意写作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再造,这体现于中国创意写作对自身理论建构与实践拓展的持续推进、对人本主义的强调与完善以及在现有学科结构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巨大能量。

青年论坛上半场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许道军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项静、《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上海文化》编辑木叶、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吕永林与《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进行发言,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评议。

青年论坛

青年论坛上半场

金理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展开论说,他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自身和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一大重要课题。文学传统可能没有一个稳固的形式,需要当代立场对所谓的文学传统进行厘定,但对其具体形态的考察则只能见仁见智。项静指出,传统不仅仅是古代文学的传统,现当代的传统也是最切近、最容易转化的传统。从小说写作的结构、语言、人物和日常生活来看,当代文学与现代的世界文学之间存在显著的承接关系,这是我们思考文学传统如何进行当代转化的一大要点。曾攀结合新南方写作与新乡土文学展开对论题的研讨,他指出,所谓的传统是一种多元的传统,在许多地方性书写中都已得到充分展现,虽然许多踊跃而出的新概念实则无法与文学传统脱离,但时下重提新南方、新乡土是对新的写作格局、写作秩序进行呼吁,其中正蕴含着对文学传统进行有效转化的命题。木叶在中外具体作家文本的比较分析中展开论述,他指出,文学是一个天然的共同体,不同时段、地域的写作者笔下都存在一定的互文,许多文学文本内的传统因素呈现出互相勾连的状态,对文学传统的转化需要写作者重视对知识的创造性吸收与发明。吕永林首先谈及当下文学中的自然书写类型,他结合《庄子》的哲学内涵指出,自然书写中存在一种古今对话的关系。同时,自然书写中写作主体回归自然的冲动与古代哲学中的“物化”思想形成了某种联系,是帮助我们转化文学传统资源的一种启示。叶祝弟结合具体文学文本谈论现当代文学中对传统资源的转化,他重点指出:传统是流动的,是被当下召唤和建构出来的变化物,一种传统一定是迎合了当下的需要而得以存在,应当着重考察传统在文学中被召唤、塑形的具体过程与机制。

青年论坛下半场由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军主持,湖南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沈闪、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副教授赵坤、同济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陈昶、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谢尚发与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汪雨萌进行发言,由《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评议。

青年论坛下半场

沈闪的论说聚焦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传统转化,她具体阐释了当下科幻文学中古代典籍文本与新兴的科学技术结合、古代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幻故事融合以及古代历史与现代科幻故事结合的三种文学传统转化方式。赵坤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谈论了中国文学传统面向西学所发生的整体转变,她结合各类文学文本概括了中国文学传统在面对西学冲击时的文化心理整体变化脉络,并指出,推进文学传统的当代转化或许首先要考察现当代文学面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机制,以及当下人文学科面对各种新的生活境况、时代背景。陈昶主要从新文学史展开论说,她结合具体的诗人创作史论述了七十年代文学所呈现的一种情感结构,并指出,从文学研究走向情感史是极具潜力的一种研究转向,诗人能够用诗意将灵感外化为一个时代的共通特征,一个时代内文学中的情感内涵向下个时代的传承、流变机制或许是我们思考文学传统当代转化的一大重点。谢尚发从大论题延展出三个小问题进行细致讨论,他着重对“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展开辨析,并指出,“传统”背后的概念定位是历史分期所带出的文学史问题,它定义了我们理想中的对某时期的价值定义,长时段的“大传统”下充满了常被研究者忽略的“小传统”如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发展等等内容。汪雨萌主要从文化产业与创意写作展开论说,她强调关注中国文化传统对当下新兴类型小说的隐性影响,并注重发掘传统古典哲学与当下碰撞所迸发出的新火花。她认为,研究者应关注“新兴人类”对传统文化中的“破旧”内容呈现高度接受却不试图将新经验投注于古典文学文类形式中进行更新转化的创作态势。

学术总结

临近尾声,论坛进入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主持的闭幕式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刘大先对本次论坛作学术总结。

刘大先围绕文学传统进行当代转化的主题提出了三点认识。首先,他认为本次论坛的研讨基本围绕着文学内外部问题展开讨论,具有整体性、囊括性与多样性;其次,论坛研讨大多聚焦文学传统的内在发展理路,可以见得,当下的文学形态、发展看似具有反传统特征,实际是以传统作为内在的本质元素;最后,本次论坛的研讨都具有“以古为师”的思考内核,所有传统都是活的传统,研究者必须思考面对、处理传统的具体形式,并在汲取文学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将思考与实践指向生产和创新。总体而言,本次论坛的研讨路径多姿多彩,但在本质上都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转化”的论坛主题相融汇。

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转化学术论坛合影

上一条:《中国创意写作年选》(青年作家卷)向全国高校创意写作学科发出组稿邀请!

下一条:著名编剧饶俊受任文学院兼职教授并举行学术讲座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