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作家周大新创意写作经验谈

创建时间:  2018/05/04  信世杰   浏览次数:   返回

5月4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莅临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与创意写作专业20余名硕博生畅谈两个小时,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写故事”的秘诀。 第一部分:我怎样成为作家? 大量阅读、不断写,不断保有创新意识 周大新出身于河南农村,对文学的启蒙源于村子里一位读过小学,看过很多古典名著的“说书人”。那是一位叔叔,每年冬天,他就在牛棚里给大家讲故事。冬天里,村里人怕牛冻坏,就会把各家的牛统一赶到一个集体牛棚,在里面生上篝火,牛棚也就成了一个温暖的寓所。说书人在里面讲三侠五义、四大名著,这让周大新见识了故事的魔力:它似乎能让人忘记饥饿、寒冷,它就像一种魔术,让你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此后,周大新便迷上了说故事的艺术,他用半碗玉米当门票,只要有评书,梆子戏,河洛大鼓书,他就去听。童年的浸染,让他开始模仿着写故事。 小学和初中时,周大新显露出写作的兴趣和天赋。他的作文越写越好,起初是老师挂在学校里当范文展示,后来又挂到村上、镇上的宣传栏里展示。这是一种莫大的奖赏,知道周大新的长辈看了他的作文,都说:这孩子写得好,将来有出息。正是这种赞许和肯定鼓励着周大新不断写作,他视写作为自我证明的最好方式。 不过不久,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大学停办,周大新感到前途迷茫。为了吃饱饭,他决定参军。到了济南军区,他继续写作,一个人“承包了”黑板报。一块大黑板成为他的大稿纸,他在上面写诗,写散文和微型小说。因为坚持办报,领导将他提到了宣传干事部门。在那里,他得以接触到宣传处设立的密藏图书室,里面都是供“大批判”用的前苏联翻译小说,以及一些古典名著。这些书在市面上看不到,只是每逢有批斗会,拿来批判。周大新读了不少书,特别是托尔斯泰的《复活》,还有《一千零一夜》,令他印象深刻。图书室的书看完了,他还不满足,又找到当时在市新华书店工作的朋友,去买仓库的库存书,其中不少也是不发行不流通的译文书。大量阅读,让他迅速成长,为日后的创作汲取了不少养分。 1976年,文革结束,周大新开始疯狂写作,投稿,不过一直没发表成功,不断被退稿。当时军队里的战友看到周大新的退稿信,都讥讽他,哎呦,周大新又被退稿了……。他感觉不好意思,就在寄稿时写上:如不刊用,也不用寄回。我有底稿。 连续投稿三年,终于在1979年,《济南日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前方来信》。 此后,周大新到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深造,坚持写作几十年,笔耕不辍。他总结,作家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也就是在写之前,就要问自己的写作是不是有创意,能不能带来新东西? 小说家的创新可以是: 故事创新,写出未被讲述的新颖的故事; 人物创新,写出被忽略的,但是又有血有肉的新颖的人物。例如,他曾见到一个侏儒企业家,觉得这个人就很有故事可写。他那么矮小,但是却在经济上那么成功。一般我们认为成功者都应该是高大伟岸的,但是眼前这个却是侏儒。一个侏儒会有很多特别的故事可以挖掘,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材创新,例如新的类型,比如别人还没写穿越的时候,你写了穿越。或者是不同类型的拼贴。 思想创新,提出新观点,新反思,新问题。 以上任何一点做到了,就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好的作品。 第二部分:作家是怎样写作的?写什么?怎么写?——以近作《天黑得很慢》为例 首先,每个作家都要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要知道自己的劣势,写作要有自知之明,要扬长避短,要深耕一个领域,不断挖掘和进步。 比如,周大新谈自己的写作资源库,主要有三部分: 故乡生活(南阳盆地的乡村生活——有感情积淀和文化积淀——擅长写、乐于写) 军队生活(18岁当兵,部队也熟悉——但是离开部队,对新时代新兵的生活不太了解——不擅长) 城市生活(在西安、北京等城市都生活过——但是城市题材写不过年轻人——不是优势) 因此,他把重点还是放在对乡土人情、乡土经验的挖掘和表述上,包括写农村的变化,写城市里的农村人,或者写因乡土生活引发的对人性思考的故事等。乡土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情感和文化概念。 其次,作家要关注现实,贴近现实,根植于你的经验,但也要超越经验。比如放眼全球,看到别国异地的他者经验,关心科学进展、国际局势,以及自然界的变化。这些意识,会更新你的世界观和社会观,让你的写作有温度、有气度,有格局。 比如,最近的新作《天黑得很慢》关心的是老龄化加剧的中国社会中,那些被忽视、缺少陪伴的孤独老人的故事。 为什么写?因为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关心,而且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普世问题。 广东的一位朋友,昨天还打电话,第二天就猝然离世; 读《张爱玲传》,感概张爱玲这样光鲜的大作家,晚年时在美国独居,死在家中十天才被人想起。 看到母亲日渐衰老、痴呆、神志不清,感慨到衰老对人生、对家庭的深刻影响。 放眼社会,老年诈骗案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冲突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孤独问题、憎老问题已经成为日本、英国议会讨论的难题。写这个故事,很有意义。 最后,真正写作的过程,需要不断打磨,寻找一个好的结构,一个适合的语调,找到一种最独特的风格,这需要训练。 例如,《天黑得很慢》的结构是不断调整的,最后决定选择写城市公园的一个纳凉亭的七个黄昏的故事:前四个黄昏是吸引读者的“钩子”,后三个黄昏讲老人陪护员的故事,是更深层、更细微、沉淀下来的故事。 第一个黄昏:陪护机器人推销的故事 第二个黄昏:长寿保健药推销的故事 第三个黄昏:返老还童,用可穿戴智能设备体验青春的故事 第四个黄昏:科学院院长讲寿命研究的故事 剩下的黄昏:陪护员的三个故事。 总结:作家的写作要有立场,要把人性的拷问和关注放在首位,最好的作品是提出一个好问题,制造一种两难困境,给读者带来反思和震撼。

上一条:华文创意写作网上线

下一条:“中国故事”系列童书创作研讨会召开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