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会议回顾 | "世界类型小说视域中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论坛"在沪举行

创建时间:  2023/11/30  马兵   浏览次数:   返回

小说类型学研讨会”第一期

世界类型小说视域中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研讨会”


2023年11月15日 ,“世界类型小说视域中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东区文学院306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共同主办,同时获得《出版广角》和《中国新文科》的支持。本次活动汇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专业文学工作者,围绕类型小说和张永禄教授新出版的学术著作《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展开讨论。此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线下与会的校内外专家、学生共一百余人。

图片

会议伊始,主持人吴长青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此次与会发言的各位专家,并感谢线上线下参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的热情支持,让此次会议的规模远超预期,然后延请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张谡老师做开场致辞。

图片


张谡主任首先介绍本次研讨会是由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联合主办,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是广州大学与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建单位,旨在促进中国文艺的国际传播研究。其次张谡主任认为从明清以来,类型小说一直以大众文化的形态活在民间大众之中,在当代互联网类型小说成为传统文学的必要补充,并以新的文明形态传达着中国基层大众的最为真实的声音。关注这种声音,向世界传播优秀的文明元素,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命题。尤其是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亟待我们能够通过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学,传递出真实的中华民族美好情感和雄浑的中国气象。同时,通过对网络类型小说的梳理,能够准确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真实诉求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基本情愫值得重视和挖掘。最后张谡主任预祝此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图片


接下来发言的是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的周心怡编辑,她以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的身份,对张永禄教授的专著《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做了简单的出版介绍。她认为这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小说类型学的理论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全书编排合理,内容全面,既可以帮助出版界和文学网站在选题策划上实现类型的可持续开发,也可以帮助作家认识写作类型上的特长与局限,在创作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图片


随后会议进入正式的研讨环节。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李茂增教授的发言的题目是《科幻灾难:黑暗森林与新世界文学的诞生》,他借此探讨作为一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和我们当前对世界文学讨论的一个关系。他认为世界文学的讨论10多年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是所有的讨论几乎都还在纠缠于什么是世界文学,我们之所以在歌德和马克思提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之后200多年还在谈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混淆了歌德和马克思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在他看来,歌德和马克思代表的是对世界文学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他指出以三体为代表的科幻灾难叙事所揭示的黑暗森林法则,有助于我们通过回归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精神。马克思对世界文学的一个基本理解,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以及由资本主义危机引发的世界的危机,提倡的是一种使世界成为世界的世界文学,而不是歌德基于普遍人性论的、一种基于对世界大同的憧憬的世界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文学不是世界大同之梦,而是一种基于世界的危机,是一种使世界成为世界的文学。

图片图片

南京林业大学韩模永教授的发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他认为《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给出了一种独特而且实用的研究网络文学的方法。其中有一章还专门写到了算法批评,数据挖掘量化批评,这个是非常新颖的,也是跨学科性质的,而且对于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海量的文本,这种分析是非常恰当有效的,结论也有很多崭新的启示。第二部分,他觉得我们今天的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它的风格可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网络现实主义。如果从类型层面分析最核心的特点其实就是网络性和现实性。从经典的现实主义维度来讲,一种文学它是现实主义的,首先它要具有再现性。虽然这些网络文学作品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一些独特的表现,比如采用一些非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是总体上看这样的作品,它的非现实主义的设置,是一个非常次要的东西,它总体上还是再现了一个现实的故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仍然是属于我们经典的现代主义的探索。网络现实主义现在它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真实性的程度的问题,包括主人翁的形象过于完美,对社会矛盾的表达避其锋芒,在这个意义上讲,它虽然再现了现实,但是它仍然没有达到这种现实主义高度,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为我们书写现实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片


中国作家协会北乔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目前讲类型文学时,很多时候把类型小说当作和正统文学的对立面。只有通俗小说和网络文学才称之为类型小说。那么,在传统文学和精英文学中间,有没有类型化?第二,我们对类型这个概念我们只强调类,没有强调型。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标签式的命名,比如说现在的网络文学,大的类型有20多个小的类型有200多个。它更多是一个类的问题,它是一个分类,一个标签。现在网络文学,这几年出现类型小说同质化。类型同质化更多还是因为题材。某一个题材的故事,在叙事的内容上同质化。但在叙事结构上。甚至许多的话语结构包括它内在的形态上,没有同质化的问题。张教授这本书吧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过去是注重类没注重型,我们更需要做的,除了理论的建构之外,更多的是用这种理论来去进入小说,寻求不同类的小说中间相对本质化的形态。

图片图片

广东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周西篱老师认为,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小说类型学的理论专著,《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是一部“功能性”极强的专著,其出版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类型文学创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仅如此,书中提出的充满技术含量的研究方法论与价值评估体系设计,对文化产业界在面对类型小说的IP的开发时也有重要的实用参考价值。中国网络文学在兴起之初就在碰撞和模仿中具备了与世界类型文学接轨的自觉和可能。张永禄教授这部著作的出版,对类型小说的研究会起到促进作用。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是非常新颖的,比如说他认为传记、自传不能合并,它们分别面对的是过去的世界和个体的心理情感轨迹。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传记文学的研究中,一直未曾被研究者留意。

图片图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初清华教授认为,张老师在前言中所反映出的知识文学观,以及对小说类型中常规与创意、小说类型与类型小说概念的辨析等,试图从范畴论、方法论、发展论、价值论四个方面来建构现代小说类型学的研究。这不仅与传统的小说类型研究进行了有效的区分,更是对西方结构主义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张老师更赞同葛红兵在《伟大的成规》中对小说成规的论述,认为创造性与类型是相统一的而并非割裂对立的,认为应该从类型叙事的表层句法、行动缘由、人物关系及深层语义结构出发,来分析类型小说的成规。当代,我们要跳出以往“文学是文学”、“文学是模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等文学观的局限,确立一种“文学是知识的艺术呈现”一种独特知识形态的基本文学观的设想。这一设想的提出,是当下科学的高精专发展对要承担文化意义建构重任的文学创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即综合表达作者对创作对象的个人化理性认识和感性化经验,其本质是一种综合的知识形态。小说类型学研究所体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学观。

图片图片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乔焕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网络类型小说的“长时段”和“大尺度”——从永禄教授的新著说起》。他认为这部专著系统沿袭了古今中外诸多类型相关的理论,以科学的态度,力图建立起一个中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现代小说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永禄教授的小说类型学,既显示出结构主义式的科学性的诉求,又展现了文化人类学的开放性视野。它既有关于小说类型学范畴的确立、方法的建构,又有对小说类型历史以及价值意义的追溯,还体现出作者对小说类型化当下实践的密切关注。本书所进行的“小说类型”和“类型小说”的辩证工作,仍然有继续探讨下去的必要。小说本身是印刷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而类型小说呈现出反现代小说的特征,也就是网络类型小说。我们不能仅把这些新特征诉诸数字互联技术本身,因为它们只能在一个更为长久的“讲故事”传统的复活脉络里,才能被赋予一个恰当的位置。如果只是停留在现代人文主义的视野里,网络类型小说实践所具有的划时代的创造性意义,则有可能被遮蔽。跳出现代小说及其理论批评的范式和框架之后,才能把网络类型小说纳入到更宏观的、历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格局里加以考量,充分考虑到网络类型小说的出现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的大众社会崛起之间的关系。

图片


中宣部机关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的陈前进老师认为,其一,张老师此书解决了我们审读专家的痛点问题。以前我们做网络文学批评,约评专家写完相关的网络文学的研究评论之后,有一项是要填作品的类型。很多专家困惑,这个作品到底属于哪个类型?本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其二,研究方式和研究角度结合了现在的热点。本书研究方向较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有了新突破,但建议之后的研究可以结合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其三,解决了行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在读者层面,新一代的年轻群体与长辈相比有了许多显著的不同,其中比较显性的一条是个性化,不再盲从大流,而是追求自我、追求个性。小众文化往往更能打动人,因此在新时代的网络文学创作中,类型化创作可以说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径。而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细分研究,基于某个特定的人群或某种特定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去做深入的探索,再把这个方面的优势放大到极致。其四,给行政监管解决了难点问题。行政工作当中有“分类施策”,而现在的网络文学中的各种内容,需要多维度的精准审核,希望在类型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探索出更好的优化建议和行业类型创作进化的路径。

图片图片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鲍远福副教授认为这本书有两大亮点。其一,系统地理清了小说类型的理论渊源及其在当前小说创作种变体的应用,为观察当前文学(特别是小说类型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其二,余论中对AI时代网络文学创作的展望,特别适合当今网络文学类型化创作、类型变体以及文学创作面临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时代现状,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张老师在第一章《小说类型学的范畴》中讲到了“兼类小说”,而网络文学带有很强的类型创作的特点,类型的多样化既兼顾到了单一类型的小众属性,也兼顾到了AI创作时代或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体传播时代文学类型的大众效应。所以张老师所说的“兼类小说”现象,对于理解和阐释当今文学创作的文体、叙事、主题等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

图片图片

西北大学文学院高翔副教授认为,本书视野融汇古今中外,既看到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比如神魔小说、情爱小说)的类型传统,又看到了西方经典小说理论中的关于结构、语义、类型、主题等与类型学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把语义矩阵等相关理论融入到类型的考察当中)。它很好地连接了当代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研究,建立了一个从古到今的、普遍的类型学视野,是目前关于类型学探讨最全面、最丰富的一本著作。它既重点关注了通俗小说类型学(这可能是我们对类型学的通常理解),同时也关注到了传统的文类分析,包括经典文学理论中一些与类型学相关的纯文学的类型理论,由此构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参照谱系。此外高翔老师还介绍了他借鉴张老师的理论,从架构、人物和情节去看待“诡异流”的研究。:“诡异流”小说的世界架构模仿克苏鲁世界观,又可以延伸为一切不可知和反理性的世界观;人物设定普遍呈现一种疯狂的、反理性的面貌;情节主要是寻找自我与世界的真相。“诡异流”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一些域外小说类型的引入,其次是本土类型小说的创新融合,其三是新文类的诞生。“诡异流”体现了个体精神的内敛和变化,激活了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对于主体的现实考量,说明在当代消费主义受到一定反思的时代语境中,网络文学的文体政治功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图片图片

复旦大学战玉冰副教授认为,“类型文学”并非新概念,《中国小说史略》就是一种类型化的思路,但它并非商业的文学类型,而是文学研究的文类。当今重提“类型”概念,让我们反思文学学科到底是产生于哪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知识之上。我觉得文学类型的概念是属于文学的自我知识,而不是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所构成的。第二个问题是文学如何进行充分历史化。文类的战略价值在于一种中介意义:一方面,它关联起大量不同的文学文本,另一方面勾连起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每一个文本都没有那么强的分析的价值,不具备深层意义上的细读的可能性,缺乏一个完整的范畴和有效的历史化途径。而如果以文类为中介,把文本的文学分析和形式分析联系起来,背后是整个文类发展历史化的分析,那么文学和历史、形式和历史、审美和历史就可以形成中介性的关联。第三,当代文学批评中,随着当代类型文学(不管是科幻、侦探还是网络文学各种类型)的蓬勃发展并在整个文学体系里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如果对这些作品采用传统的批评思维,会缺少一个有效的、令人信服的维度,而必须进入文类本身的传统中,才能做出有效的文学批评。最后,类型文学在当下的最新发展应该打通雅俗壁垒,把类型作为一种重新整合的文学研究框架。

图片图片

暨南大学文学院王小英教授提出,首先,从既破又立的视角来看,永禄教授的这本专著是一部具有极强原创性和理论建构性的专著。其次,这本专著是从形式论的角度切入小说类型学研究,所以准确来说是形式文化论的研究。这个形式文化论并非形式主义,而是指赵毅衡老师经常提到的作为文学批评方法的形式论,也就是说,从小说的形式入手,分析其叙事语法和表意结构,再进而探讨此种形式隐含的文化意义。第三,永禄教授的小说类型学研究代表的是学者式的小说类型的理性分析和体验,是逻辑严密的、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类型研究。具体到文学实践中,特别是网络文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小说类型的使用者——批评家、读者、平台营销机构、图书发行者等等——其范围构成是非常广泛的。网络文学以其大创性和底层性,能够接触并书写时代变化的矛盾和情绪,所以自带了一种新鲜气质,新类型的出现也经常是时代新气息的显现。

图片图片

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贺予飞讲师指出,这部论著有三大贡献。第一,生命化的小说类型史观。张老师提倡开放的、流动的类型观,为研究者呈现小说类型演变的立体图景,从中揭示出了新旧类型的规律。书中提出类型成规、正体、变体、兼类等一组富有创见的概念,以此构建了一个多维共生的类型关系网络,挖掘出了类型的变异、兼类等研究中不易把握的细部,为类型小说创作的趋势走向提供了史论依据。它关注到了小说类型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联,归纳出了类型演进机制,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社会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还提到了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实践模式、私人定制等新兴学科和行业领域的前沿话题。第二,系统化的小说类型学理论,从小说的深层语义结构中揭示出了行动元关系、行动逻辑及其文化密码以及类型叙事语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清晰地获知故事如何被讲述、情节如何开展、人物如何塑造,建立了小说类型的微观诗学,还挖掘了类型常规的价值,在成规和创意之间取得了动态平衡。第三,实操性的小说类型研究方法。一整套小说类型学方法论的建立,将内容与形式、内部与外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现了小说类型学研究从形式结构到价值追寻的跨越。

图片图片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李强讲师认为,小说类型的发展演变是动态的,但网络小说变化太快,类型演变的踪迹只存在于老读者的回忆中,一些作品仍有留存,但类型潮流与潮流之间,或潮流内部作品与作品之间的有机关联,是很难建立的。小说类型发展演变的具体形态仍有待探讨。张永禄老师《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的第三章《小说类型的发展演变》中提出小说类型是共时和历时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封闭式的东西。它既是共时的、从成熟的形式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基本叙事语法,同时又要去考察这些语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形成演变的过程。这需要用到动静结合的方式,这个视角可以把许多纠缠的问题区分开来。张永禄老师用的一个例子是《雪中悍刀行》,是一部以武侠小说为基底的兼类小说。460万字的容量让它溢出了单纯的武侠小说语法范畴,不断融合奇幻、成长、历史演义、世情小说的类型元素和叙事机制,形成了小说类型的复调。张老师认为,像《雪中悍刀行》这样的网文“文青”写作,难免要被程式化写作和惯性阅读的读者所挑剔。我得到的启发是,“文青”写作需要有驾驭各种类型元素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文青”的关键技术。这是后天可以学习、磨炼的,这也是张老师及其创意写作团队研究的意义所在。

图片图片

中山大学(珠海)吉云飞助理教授赞同张老师书中所有大的方向,并提出三个关键词,它们是张老师为类型小说研究指出的三个名目。第一个是古今之变。他认为我们今天如何去理解那些网络小说,是不能够在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视野之中进行的,我们必须要回到一个更原初的现代性世界当中。举一个巴尔扎克的例子,巴尔扎克早先是写奇幻小说出身的,他的成名作是《驴皮记》,驴皮可以完成人的任何愿望,而代价是人寿命的缩短,他从奇幻故事进入到了现实主义。第二个是普遍诗学的定位。张老师说,类型小说就是诗学,普遍诗学是总体的艺术法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谈什么?《诗学》主要就在谈悲剧,《诗学》就是悲剧学,因为悲剧是当时的时代文体。类型小说就是时代文体,是我们今天的时代文体。张老师采用普遍诗学的定位,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第三个是实用批评的自觉。把叙事学方法与文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类型学的方法自觉。他很期待张老师下一部专著,认为关于网络小说类型学批评专著一定会和文本有最紧密的连接,具有实用性,可以指导当下的网络小说创作。

图片


苏州大学文学院张学谦副教授认为,《现代性视野下小说的类型学研究》通过对“类型”这一观念的概念史与思想史的梳理,提出了注重“现代性”视野的核心研究思路,从而扩展“类型文学”研究的领域,推动方法论的进步。这部专著以叙事语法为基础,藉由分析成规与创意这对存在于类型小说中的成型概念,在现代小说文体类型的演变、判断与阐释上提供一条兼具史论的研究路径。在读过张老师的这部书后,他最关注的是张老师使用的方法,尤其是在类型小说构成格局和后面的演变过程中采取的历史学的方法。如今网络文学批评更多地使用概念性的术语,但这些概念性的术语缺乏周严的定义。例如“元叙事”到底是什么?在不同的文章里有不同的定义,却都用来描述网络文学。不能简单地使用现有的概念,“类型”也该从历史的角度去观照它。不管我们如何评价历史,是当代史也好,还是思想史也好,它始终都是历史,哪怕是现在的数字材料,包括AI和大数据在内,它都离不开历史的资源。他认为张老师的理论对我们提供的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能简单的去依靠现有的概念整合,要对热门的概念去做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图片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朱丛迁助理教授认为,张老师的著作将文类作为把文学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一种框架研究。因此,他再一次发现了这个分类的重要性和辨识的重要性。他由类型联想到了生物学上的趋同演化,即两种不同的动物会演化成同一形态。所以起源和驱动因素就特别重要。而张永禄老师在书中也是谈到了社会作为一种动机,对小说类型本身的一种驱动。然后我就想到了另外一个文化趋同的例证,在生态女性主义层面,有一本书是安妮·勃朗特的《女房客》,它跟鲁迅的《伤逝》相比,顺序颠倒了,但结构整体来说是一致的。鲁迅写《伤逝》的年代,科技发展的程度正好与安妮·勃朗特写《女房客》时的科技发展程度一致,由此可见张永禄老师对社会环境发生、强调机制框架的判断是非常明晰的。此外,张永禄老师也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举例。从武侠小说的诞生来说,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幻想,打破的是这个古典观念中的规则。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也是人生理想的一种实验,以幻想武术的能力作为催化剂的尝试和加速,将儒释道三种侠客人生进行了尝试和演绎,最终又归于反武侠的一个事。张老师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的蓝本可以帮助解释接下来由于AI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涌现,神经网络的生成性带来的类型小说创造力。

图片图片

上海大学谢尚发讲师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张永禄教授这本书。第一个关键词是溯源。这本书把西方的相关理论融入到了他的这种理论结构当中。这种溯源的工作,类似于很多人写的文献综述,书中辨析的理论,比如说叙事学理论、结构主义文论、形式主义文论、故事形态学、新批评等等,其实都是在他的建构的视野之内的,只不过他是用一种溯源的方式把这种理论的资源引入进来。第二个关键词是深化。他认为张永禄教授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之上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化,或者提供小说类型学的中国视野。现在已有的这些理论,比如说像叙事学、结构主义文论、形式主义文论等等,它偏向于形式层面,尤其是对语言的研究;像故事形态学,尤其是普罗普的两本名著,它其实就偏重于主题层面的研究。张老师的这本书,它是把形式和主题融合在一起,对小说类型学的理论进行了一种建构,对理论资源进行全新的深化与中国化创生。第三个关键词是建构。这本书要建构的第一个意义是小说类型学的方法论意义,能用它研究中国的文学,尤其是当代的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另外是文学批评的意义,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从通俗文学、网络文学延伸到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或者其他的文学创作之上,就是因为它内部有文学批评的意义。

图片图片

上海政法学院高翔老师认为张老师的这本书是有一个问题意识的,这个问题意识是,类型学的方法对于网络文学是迫切的需要,因为网络文学相比于纸面的文学,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海量的文本和加速的生产效率。面对海量的文本,我们传统的批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而应该用类型学的方法。其实这本书是在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类型为何产生?其实通俗文学和纯文学都可以用类型学的方法,都是属于不同的类型。类型为何产生,可以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去解读,它是读者,作家,外在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背景,以及作家的自身的阅读史、成长史、精神史共同作用的一个共识,那么我们按照类型学的这个方法是可以重写文学史的,因为它探究了文学史发展的内部规律第二个问题,类型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它可能是社会因素,也可能是作家自身创造力的原因,这本书可以提供一种解答。第三个问题,类型的创新机制是什么?怎样在原有的类型基础上通过兼类的方式、化用的方式、反类的方式去进行创新?这可以联想到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的模因。模因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去传承的,我们也可以用类型模因的概念去分析文学类型创新的规律。

图片

遵义师范学院赵臻教授认为永禄教授的这本书是一本很难得的书,因为大家知道小说的分类本身它就是比较难的。在中国传统里面,小说本身就是属于稗官野史,这本书对于小说的类型学进行研究,就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方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要对中国当代网络文学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但中国当代网络文学是一个海量的存在,如何在海量的文本里面进行选择,并且有一个合理的标准,这是比较难的。这本书就在这方面的话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学习和参考的,或者是可借鉴的典范。另外这本书比较难得的是,它某种意义上是在对叙事学纠偏,因为小说就是叙事,一定会形成相关的套路、模式或者类型。西方的叙事学,主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关注句法研究,也就是一个形式化的过程。它的好处就是可操作性比较强,也一目了然,但是它很容易忽略掉文本的内容。而这本书的研究借用了叙事学的方法,同时也使用了传统的文本分析和文化人类学方法,这么几方面的结合是在做一个尝试,把以前被叙事学过度形式化的形式带来的弊病的纠偏。它也关注到了文学的主题或者文学的母题的研究,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不足,那么可能是对于母题这方面的关注稍微不够。


本次会议的主持人,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吴长青研究员也作了发言,他首先介绍了在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宗旨是想挑选出一批优质的中国小说,能够往海外推广。在这个意义上,张永禄教授这本书出来的时候,让他们眼睛一亮。上个星期,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的何弘主任在安徽大学做调研,在调研期间提到了网络文学历史回顾的问题。何弘主任提到,如果不把网络文学规定成某一种具体的东西,大家就处在一种众说纷纭的状态,就没办法给研究对象把脉。历史证明,当年把网络文学定义为类型文学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如果把类型局限在网络文学这个范畴之内,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是框不住类型的。相反,类型完全可以攻破网络文学范畴,这也意味着类型这一历史的概念它是完全成立的。他也非常认可吉云飞老师的所说的“往前推”。他认为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我们的类型文学完全可以成为通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成为一个指标。现在的这些作家,他们已经吸收了过去的所有的传统文学和类型文学最优秀的成分。李强说是“文青”创作,他觉得“文青”的概念可能还框不住,这个范畴还要提升。他觉得类型文学有超越传统的精英创作的可能。


会议的最后,上海大学文学院张永禄教授对此次研讨会作了总结和回应。他首先感谢在座的各位朋友们、专家们花很长时间来读他的这一本著作。并感谢张谡主任的大力支持。他曾经组织和参加了许多会议,但其实从来没想到会有一场和自己有很大关系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他深受启发,同时也十分汗颜,大家的有些溢美之词,他深觉自己还不能匹配。这对他来说更多是一种勉励,勉力他日后能够把工作做的更好一点。同时他也想要道个歉,因为他曾跟吴长青老师说过,说这个会他的著作应该只是一个由头。世界类型小说和中国网络文学传播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类型的范畴确确实实是今天做文学很重要的一种知识范畴,我们现在很多文学的概念,不是来自于文学本身,但类型是。类型学的方法,在很多领域里面,比如法律、建筑、宗教、影视中都很常见,但是在文学里面还不是。他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希望新一代的学者能够往前走。因为他们当时做类型学是非常寂寞的,许多老师都告诉他说这方面的文章写一篇论文就行了,但是今天还是把类型学慢慢做出来了,而且有很多多年轻的朋友们也在路上走。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话,他希望明年我们还有机会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将类型学的研讨会发展为一个系列会议。

图片

最后此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片

上一条:活动预告|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上海培训(2023)

下一条:会议回顾|许道军:第八届中国创意写作年会(2023)暨第二届“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颁奖典礼大会总结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