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2点至6点,“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发展”联合工作坊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工坊由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谭旭东教授召集组织,由上海大学联合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联合举办。
活动伊始,葛红兵教授对参坊学者进行介绍与感谢,并就办坊背景进行介绍。他指出,本次活动的召开,一是为疫情下的学术研究“提气”,活跃创写学风;二是为推动学科发展迈入新阶段,探索新论域;三是为参与、关注创写学科建设的专家学者提供对话、探讨的重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教授开场发言,他认为“作家学”的建构应成为当前创意写作学科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创意写作学应以作家中心代替原有的批评家中心、文本中心的研究导向,聚焦“作家生态”,寻找、界定、培养理想的作家。
复旦大学王宏图教授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不能局限于技术性、实用性的维度,更应重视学生对内心、自我的发现与追寻。在对内在、自我的感知中陶冶情性,与他人“对话”,形成“对他人、对宇宙的认知”,从而“超越自我的视野与局限”。
玉林师范学院黄健云教授回顾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玉林师范学院“以诗抗疫”的创作活动,结合多位师生的优秀创作文本,展示了疫中诗歌多样化的创作类型。他指出,“生活是创意的基础,创意是生活的升华。”
同济大学张生教授认为,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已成为高校中文系应承担的重任之一。然而,当下创意写作教学却暗藏隐患——对写作技巧一味强调而忽视了写作者的创造力。对此,作者应在精神生活做到“真实”、“丰富”与“深透”。
上海大学张永禄教授针对“对传统作家身份和角色的回顾”、“对作家角色和身份的当代新语境的解读”以及“新时代作家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新变”三个方面一一阐述,提出了“创意时代作家角色和身份的多重性”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项静副教授指出,影视剧作品以戏剧化张力与程式化结构打开了学生创作的突破口。它在以日常化方式把握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在以批判性的姿态回应现实问题,是值得利用的教学资源。
西北大学陈晓辉教授围绕“何为非虚构性写作”这一问题进行发言,分别从问题背景、“非虚构写作类型”、以及“非虚构写作意义”三方面进行讨论。他指出,非虚构写作应避免虚假捏造,坚持对真、善、美的歌颂,挖掘普通人的闪光之处。
浙江师范大学吴翔宇教授回顾了儿童文学史写作存在的系列问题,认为对儿童文学史的书写一直都是被忽视遮蔽的,应得到重视。儿童文学有着自身的独特属性,不应成为现代文学或成人文学政治史、思想史的注脚。
上海师范大学李学斌教授以《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为例,聚焦成长小说的创意表达问题。成长小说因特定的写作对象与成长状态,拥有一种走向自我封闭的特别结构。而意象化正可以为其提供创作的突围路径。
上海大学吕永林副教授聚焦“如何书写普通人”这一问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平民书写应对普通人进行灵魂的深描,拒绝浅、薄写作。同时,写作者应拒绝对普通人的虚假“同情”,重新理解普通人的历史地位。“对普通人的创造,也是在创造我们自己”。
上海大学许道军副教授围绕“创意写作的兴起与当代文学生态的新变”、“创意写作研究的兴起”、“创意写作研究的学术领域”、“创意写作研究的范式革新”以及“创意写作研究的未来”五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更加开阔的研究思路。
临近尾声,谭旭东教授为工坊活动进行总结发言,并对参坊学者进行致谢。谭旭东教授指出,各位学者的发言对认识创意写作当前局面以及未来研究推进提供了新锐、重要的观点。创意写作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如创意本体论研究、创意写作教学研究、分体写作研究、创意出版研究等,都亟待推进。
本次线上工作坊受到广泛重视,参坊人数近600人,氛围热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在沪上抗疫的大背景下,坚持连同全国各地的创意写作学人共克时艰,在学术之路上砥砺相助,以学术争鸣、学术思辨推进创意写作的中国学派建设之路。再次衷心感谢各位参坊学者、听坊师生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下一次的交流。
(撰稿:李枭银)